每日速看!西安钟鼓楼-古都回响

2023-05-24 18:40:30 来源:北京交大古建筑

Source: 转自微信公众号\"无用研究社\"

西安,是中国历史最厚重的城市之一。它有过太多辉煌的记忆,骄傲的城市符号。 位于古城东北角的 大明宫遗址,考古梳理出了巨大的宫殿范围,为我们呈现了来自 唐王朝的不凡气度。 大明宫遗址俯瞰 摄影:李文博 但唐王朝距今有千余年之久,如今西安地面的古建筑中, 其实来自隋唐的遗存少之又少,我们如今看到的西安,大多始于明清的城市营建。西安城中的钟鼓楼,作为保存完好的古建, 在明清古城的记忆里占着突出的位置。西安钟楼与南北轴线 摄影:李文博 明清大规模的城市改造,造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,西安老城中的古建, 许多游客对这座古都的初印象,也来自明代的钟鼓楼和城墙。它们是屹立在古城核心位置的守望者,迎送着一个又一个日月交替,敲醒了晨曦,目送了黄昏,见证着西安古城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长安旧梦钟鼓楼屹立的西安古城,从城垣形制到建筑布局, 均主要承袭自明清西安府城。而西安府城的城址创制, 则源自隋大兴-唐长安城。若要明晰钟鼓楼的历史,则需要从这座都城开始说起。钟鼓楼与古城 1933-1936 格拉夫·楚·卡斯特 CASTELL 长安是中国古都史上的一大巨作,直到今天, 西安主城区仍建在这座都城的基础之上。只可惜西安地面的唐代遗存,除了大明宫等保存完整的宫殿遗址外,几乎都以片段出现。 如2018年,唐长安城南大门, 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,虽然城门遗址完好,但周围已是高楼林立。 长安城明德门遗址 摄影:李文博 明德门复原:丁雨佳 (前方建筑为建模复原,后方建筑为遗址示意现状) 回到千年前,隋朝刚建立时,仍承袭北周以长安城为帝都,此时的长安还是今城区西北处的汉长安城。 “汉营此城,经今将八百岁,水皆咸卤,不甚宜人。” 汉长安城已使用近八百年,这座城市显得老旧狭小,已经不能适应新王朝展现威严和居住生产的需求。 隋开皇二年(582年),在宇文恺的主持设计下,新的都城开建仅仅 一年,宫城、皇城两道内城已完工,大业九年(613年), 三重城池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,是为大兴城。唐代沿用隋朝都城规划,将大兴更名长安, 此后进一步增建了大明宫、兴庆宫等宫室。最终完成的长安城拥有 宫城、皇城、外郭三围,总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,城内分108坊, 盛唐时,它是国际大都市,极盛时城内人口达百万。 但到了唐朝末年, 藩镇割据、国家动荡,繁华的长安城遭遇多轮打击,已不堪重负。 黄巢起义时,已将长安城大部分房屋建筑焚烧破坏, 天祐元年(904年), 朱全忠(朱温)更胁迫昭宗迁都洛阳,将长安宫室、民居完全拆毁。仅剩遗址的大明宫含元殿台基 摄影:李文博 他取长安木材浮渭河而下,那座使用了320余载的长安城不复存在, “自此遂丘废墟矣。“长安缩城后,大雁塔与慈恩寺也被割至城外1933-1936 格拉夫·楚·卡斯特 CASTELL 迁都洛阳后,长安城过大的规模也失去了实用意义。留守长安的 京兆尹韩建指挥改建长安, 他将宫城、外郭城撤去,仅留下皇城缩建为“新城”。《长安志图》载:“建遂去宫城,又去外郭城,重修子城,即皇城也。南闭朱雀门,又闭延喜、安福门,北开玄武门,是为新城,即今奉元路府治也。” 《类编长安志》载:“许公韩建去宫城,又去外郭城,重修子城,城外古迹移于内。南闭朱雀门,又北闭延喜门、安福门,北开真武门,为今之安西府也。” 缩建后的西安城在五代多数时候仅是府、军治所, 宋金时期为京兆府城, 元代则为安西路城、奉元路城。唐末至宋元,长安三重城垣规制弃用,标志了长安城已从国都向地方区域中心城市转型。西安老城自西向东俯瞰,南面与西面城墙依然沿用了五代缩城后的旧基 1933-1936 格 拉夫·楚·卡斯特 CASTELL 这一时期城市格局未有大变, 始终沿用了以皇城改筑的“新城”,不复帝京气象。 西五台云居寺,其台基为沿用唐宫城故墙基 摄影:禹涵 而西安钟鼓楼所处的位置 也并非一成不变,钟鼓楼位置变化,与这改建的“皇城”息息相关。


(资料图片)

城垣改制元代县志图中,标有“钟楼”、“敬时楼”等建筑的名称,而到了明代后期县志图中,钟鼓楼尚在,但十字街口出现了体量很大的 “文昌阁”。明代西安县志图中“文昌阁”反而是如今钟楼的位置所在,而图中钟楼的位置如今却并没有钟楼,这又是由于什么呢? 为了明确钟鼓楼历史的沿革,我们要先从明代西安府城扩建开始说起。 明太祖洪武二年(1369年),大将徐达攻占奉元路城, 太祖下诏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城。洪武三年又封次子朱樉为秦王,坐镇西北、屏藩帝室。如今古城内陕西省政府一代,即为秦王府故址。 秦王府和一大批新增的衙署、府邸官宅要置入西安城,那座长安皇城为基础的五代宋元旧城已显得拥挤狭窄。 为了适应新城需要, 洪武三年,西安府城新城墙开始建设,洪武十一年增修竣工, 扩展后的西安城墙,是一个较为标准的矩形城。这次增修,将西安府城向东、北两面拓展,而西南两面城垣仍利用的隋唐皇城旧址。 长安城含光门遗址,被包裹在明代西安城墙之中,作为西安城墙历代沿用的印证 摄影:李文博 新城东西4262米,南北2886米, 全城面积约为12.3平方公里,比宋元旧城拓展了一倍有余。 西安城俯瞰 摄影:余明 完工的西安城墙四面各辟一门, 即南门永宁门、西门安定门、东门长乐门、北门安远门,而如今的钟楼(县志中文昌阁)则位于这四门连线的中心。明初改建西安城后很长一段时间,志图中显示, 钟楼在鼓楼西侧,而非府城十字街口。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西安 就地利用了迎祥观钟楼作为城市钟楼,楼内悬挂的正是“天下第一名钟”景云钟。西安迎祥观(不存) 摄影:Osvald Sirén 这口高两米多、重达六吨的唐代巨钟,可以想象当年敲响它时,那钟声定是穿破云天。 西安古城格局虽然在明初基本定型,但钟楼在十字街中心的格局在明万历十年(1582年)才出现。位于十字街口的西安钟楼摄影:Osvald Sirén 万历新建钟楼(文昌阁)时,也曾打算把景云钟跟着搬到城市中心, 但这口钟大概过于恋家,到了新址怎么也敲不响,只好又把它 送回了迎祥观,另铸新钟。

迎祥观钟楼摄影:Osvald Sirén

迎祥观钟楼摄影:Osvald Sirén

新钟楼(文昌阁)于十字街口落成后,迎祥观钟楼的职能交接给了新的钟楼。 那口传奇的景云钟如今成为文物,安置在了西安碑林博物馆,今天西安钟楼内的大钟则是景云钟的复制品。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景云钟摄影:禹涵 而迎祥观与迎祥观钟楼在“退休”后又过了百余年,直到近代城市改建被拆毁。这就是为什么县志图上钟鼓楼位置产生了变化,而如今只有一个钟楼的缘故。 综上,明代的西安府城主要以唐皇城为基础扩建,可以说在城址上是延续了隋大兴-唐长安城。 而钟楼则根据明代的城市布局,完成了位置选定。虽然明清西安城较宋元增大不少, 但明代西安的城市属性仍是地方中心和军事要地,并非按都城规划思想建设。唐大明宫与明清西安府城对比,可见明府城与唐都城规模依旧有着较大差距 摄影:李文博 相较明朝营建的 南京、中都、北京三大都城,西安的规模虽超出一般府城, 但和都城仍相差甚远。因此,我们需要明确, 西安钟鼓楼,是作为明代地方府城钟鼓楼规格设置的,其规模要小于都城。但在同等级的府城中相比,西安钟鼓楼的规模亦可以称得上巨构。

声闻于天钟楼占据的是西安古城空间上的中心,它方方正正,沉稳如山,四面直接面对四城门。 以其为中心,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笔直大街,四方城簇拥着钟鼓楼, 横平竖直,突出了一个稳健。钟楼十字路口夜景 摄影:李文博 鼓楼,安置在西安城西的行政中心上,和占据城市空间中心的钟楼彼此呼应。 西安布政司和按察司是明初的省级行政机构,这两座官署均在北院门大街一带,大街南入口正是鼓楼, 所以鼓楼实则和西安的地方行政职能相对,这一点和太原城类似。

西安鼓楼 摄影:禹涵

太原鼓楼复原 摄影:禹涵

西安钟楼、鼓楼不仅是西安古城最显眼的地标, 其建筑本身也是宏伟壮丽的杰作。 二楼均是都城以外明代官式建筑的巨作,正和明代西安身为西北军政中心的地位相称, 展现了中央皇权在地方上强有力的统治力量。- 钟楼 -现在见到的西安钟楼是明万历十年的建筑了,是现存体量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钟楼。

西安钟楼,面阔与进深各三间,四周置副阶回廊各一间,由基座、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。

钟楼总高36米,面积约1377.4平方米, 下部是正方形的砖石基座,上部为四面楼阁式建筑。 在基座四面正中 各有高约6米的券洞,西安古城 东西南北四条大街,正是在钟楼的券洞里直接交汇。基台之上坐落着高大的木质楼阁, 屋顶为重檐三滴水四面攒尖结构,屋面由斗栱支撑,檐上覆有深绿色琉璃瓦,楼体内外贴金彩绘,画栋雕梁。 其正中有 四根内金柱上下贯通两层,简洁有力,支撑起楼阁的主体结构。 金柱外由十二根檐柱组成外部框架,最外侧则是 二十根擎檐柱延伸出两层副阶。 钟楼在结构上可以看做 主体和副阶缠腰两个部分,外部副阶就像三圈“围裙”一样,依附在中央承重构架外侧,从外立面看去,就像是三层楼阁, 实则内金柱是贯通的。由于钟楼的楼身主体均由通柱围合,直上直下。 副阶的存在既扩大楼阁面积,提供足够的瞭望空间, 也使其外观有了收分,在稳重之余又有了层次分明的变化。 西安钟楼是关中地区代表性的明官式大木构,既有古朴庄严的形式,又有典雅华丽的美感。 西安钟楼 摄影: 禹涵 攒尖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,最高处的宝顶以金箔覆盖,在阳光下熠熠闪光,使这座宏伟楼阁更散发出金碧辉煌的独特魅 力。 西安钟楼宝顶 摄影: 李文博 -鼓楼 -西安鼓楼面扩七间,进深三间,四周置副阶回廊各一间,由基座、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, 屋面 覆盖 剪边灰瓦。 鼓楼建成于明洪武十三年(1380),横跨于北院门大街之上,东望钟楼。 位于十字街口的西安鼓楼摄影:Osvald Sirén 鼓楼的基座同样是一座高大的包砖高台,但和钟楼的正方形不同, 其平面为长方形,并在南北面正中各辟有高宽6米的券洞门。鼓楼台基上的楼阁和钟楼同样是重檐三滴水,但采用歇山式屋面。鼓楼东西长52.6米,南北宽38米,与钟楼在上下结构上异曲同工,但在平面上则略长而扁。 一层平面用檐柱60根、外金柱20根、内金柱12根,内外金柱均为通柱直抵二层梁下。而二层平座则有类似钟楼的擎檐柱出现, 除去中部贯通的金柱,周围一圈与钟楼一样均作为缠腰出现。这样的布置即维持了中心结构的稳定,又为登临者提供了向外观赏的便利。 鼓楼在大木构架上,以二层平座为分割线, 我们大致可以将“三滴水”视为一层上置腰檐和平座,而第二层楼则为重檐歇山顶。一层缠腰部分以副阶构成环绕廊道,二 层缠腰部分则以擎檐柱支撑上檐,由平座栏杆构成廊道。 鼓楼外金柱又包裹以超过1.5米的砖墙,对梁架结构起到了辅助支撑的作用,但我们如今看到的一层门窗并非原物,实则是近代重修之后的样式。 鼓楼城楼加台基的通高约33米,雄伟壮丽不亚钟楼。 西安鼓楼 摄影:禹涵 钟楼和鼓楼的差异之大一目了然, 二者平面一方一长,楼阁屋顶也有所不同。 钟楼为四方攒尖, 突出了向中心集聚的秩序感。鼓楼则采用了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屋顶,配合长方高台, 就像是升级版的城门楼。西安鼓楼与北院门街 摄影:禹涵 鼓楼相比钟楼,主要突出了正面的视觉效果,挺拔厚重,霸气尽显,正如其上悬挂的巨匾 “声闻于天”、“文武盛地”。现如今,钟鼓二楼就这样隔着不到半里的距离, 一个定四方稳健,一个应行政中枢,至今也已对望了数百年。

楼台故迹钟楼和鼓楼东西相望,屹立在西安城中,二楼正如其名,古代上面设有大钟、巨鼓, 每天早晚击鼓鸣钟以报时,宏亮的钟鼓声响彻古城的每个角落。 西安钟楼与南大街 摄影:禹涵 不只西安有“晨钟暮鼓”的陪伴,明朝建设的三座都城, 南京、中都(凤阳)、北京,也都建有一对钟鼓楼,但形制和西安有所不同。 正如上文所述,明代西安作为地方城市,城市级别已经比不上国家倾尽全力建设的都城, 但西安钟楼、鼓楼,却是国内现存最大、最完整的明代钟鼓楼遗存。西安钟鼓楼同框 摄影:李文博 三都钟鼓楼里,南京和凤阳鼓楼尚存,钟楼已完全消失,北京钟鼓楼的体量则及西安。 南京、北京钟鼓楼都建于城北,相距不远 , 中都的钟楼、鼓楼则在皇城前的大街东西对称相望,就像一对忠诚的卫士,屹立于都城的两臂。

凤阳明中都鼓楼 摄影:禹涵

南京鼓楼 摄影:禹涵

凤阳鼓楼的城楼为当代复建,南京鼓楼城台上的城楼则是清代缩制重建,但它们硕大的砖构台基仍是珍贵的明代原物。南京和凤阳鼓楼为三道券洞门,但西安鼓楼台基只有一道拱门,不同的拱门数量,既意味着城台宽度的不同, 也有着府城与都城的等级秩序区分。西安鼓楼与北院门摄影:李文博 北京的钟楼、鼓楼依然屹立在中轴线的北段,向前延申,和故宫、正阳门排成一条直线。 北京鼓楼的台基也有着三道拱门,类似南京、凤阳。 但 北京钟楼 则是方台四门, 比鼓楼体量袖珍不 少,为清代重建的砖构 。 北京钟鼓楼 摄影:禹涵 太原与西安同为明初扩建的地方中心城市, 太原鼓楼和西安鼓楼类似,均是横跨大街的单门楼台,但太原的钟楼体量要小很多,也不在十字街的中心。

太原鼓楼 华北交通

太原钟楼 @水锅锅自藏

太原如今重建了钟楼,可惜鼓楼的面貌只能从老照片获悉了, 同为明初王府封地的开封、兖州,其钟鼓楼也已无存。复建后的太原钟楼 摄影:禹涵 与太原同属山西的代州古城(今代县)钟鼓楼仍保存完整,它同样是小型钟楼和大型鼓楼的高低搭配。

代县鼓楼 摄影:禹涵

代县钟楼 摄影:禹涵

代州虽非西安、太原这样的一省中心,但也是守卫北方边境的军事重地。钟鼓楼这种军事色彩浓厚的建筑,规格也丝毫不低,尤其是又名边靖楼的代州鼓楼。

代县边靖楼 摄影:禹涵 三层歇山楼阁,连台基总高40米,绝对的煌煌巨构,和西安钟鼓楼同为明代钟鼓楼遗存的翘楚。 河北宣化(宣府)古城是和代州类似的北边要塞,它也同样留下了一对完整的明代钟鼓楼建筑, 但格局关系和西安要更加类似,鼓楼同样单门跨街,钟楼同样四方居中。

宣化钟楼 摄影:禹涵

宣化鼓楼 摄影:禹涵

只是西安钟楼是三层攒尖,大气稳重, 宣化钟楼是四面歇山出抱厦,显得更复杂多变。 在陕西南部另一座历史名城汉中,城市中央,街道 交汇处也有座钟楼。 同是方形攒尖,三重屋檐,就建筑构造而言与西安钟楼结构类似,但和西安钟楼体量相比,仍有着不小的差距。

汉中大钟楼 摄影:美国飞虎队

汉中大钟楼复原 摄影:禹涵

汉中大钟楼整体比例要更瘦高,且其第一层直接开门跨越大街,而不是再建一座高台承接城楼。与之类似的还有城固钟楼等,实则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
西安钟鼓楼其实在全国还有不少“兄弟”,每一座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色,能在这众多钟鼓楼中脱颖而出,足见西安钟鼓楼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坊巷余生当然,钟鼓楼不只是一座报时用的功能建筑, 更是古城的中心坐标和视觉高点。时至如今,西安钟鼓 楼,对旅客而言那是必去的打卡地标。 观看钟楼夜景的游客 摄影:李文博 对于生长于兹,以之为家的老街坊,钟鼓楼更是一对熟悉的老伙计,两位相伴家园、守望古城的长者。 翻看上世纪的西安老照片, 钟鼓楼总是绕不开的风景, 围着二楼的是大片乌压压的低矮老房。西安古城俯瞰 1933-1936 格拉夫·楚·卡斯特 CASTELL 人字屋檐,窄小天井,一进套一进, 它们的簇拥,让钟鼓楼的身躯更显得高大。钟楼上远眺鼓楼 摄影:Osvald Sirén 今天的西安钟楼、鼓楼建筑本身仍是明代原物,其城台、楼阁和当初建成并没太大变化, 但周边的环境已经是翻天覆地的改变,马路宽了,房子高了,钟鼓楼也显得小了。 钟楼与街道 摄影:Osvald Sirén 西安钟楼仍是四条大街的中心交汇处, 但已不再和道路交叠,落在了一座大环岛上。钟楼环岛 摄影 :李文 博 在古代,西安城的道路还没有那么宽, 四条大街和北院门街就直接从钟鼓楼门洞穿过。西安古城俯瞰 摄影:朝日新闻 而今走在街上的,已从慢悠悠的马车迭代成了飞驰的汽车,钟鼓楼那硕大的门洞,在时代变迁后也显得窄小,失去了当年的交通功能,和马路隔开。 19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三十年,西安快速推行城市化,也是古城民居街巷飞速消失的三十年,如今西安古城内留存的老民居仅有几十处,钟鼓楼的周边,更基本是现代化的城市面貌。 北大街来往的车流与西安钟楼 摄影:李文博 时代变了,环境变了,钟鼓楼本身仍没变,它们的身躯已经苍老,却不甘衰老,更不愿被城市的发展丢在落寞的角落,坚持屹立在传统中心点。 钟鼓楼仍是西安的标志,古城的核心, 今日的西安钟鼓楼城市广场改造于95年,是以钟鼓楼为中心的下沉式广场。构成地下地上、室内室外融为一体的立体混合空间。 位于钟鼓楼之间的下沉广场 摄影 :李文 博 钟鼓楼沿着“晨钟暮鼓”的历史中心,往古今双向延申, 为古城西安打造了一片致敬古典的城市客厅。晨钟暮鼓声仍回荡在西安古城,只是城市的声音已嘈杂,混着汽笛鸣和键盘响,钟鼓声听着不是那么清晰了。西安古城南北向大街来往的车流 摄影 :李文 博 西安古城中的传统街区因循现代城市改造,所剩不多,但正如明西安城改建自唐皇城一样,历朝历代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注脚, 现代的西安城,自然不可能全盘抹去,换回一个唐长安。给现代建筑涂脂抹粉,以仿古街区作为古城的记忆的追溯,其实也不失为一种留住城市记忆的方式,但在这些华彩之下或多或少有着古意的丧失,更像一场现代城市喧嚣。 大雁塔南,大唐不夜城的仿古建筑群摄影:李文博 保护好一座古城,紧要的先是留住仅有的历史遗存,再让它们以更完好的身躯,恢复活力的姿态。

其实我们从来都活在历史进程之中,既要尊重前人留下的印迹,又不能忽略居民对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,这二者需要在古城保护中寻求微妙的平衡。

钟鼓楼与夕阳 摄影 :李文 博 西安古城,既有生机,也有大规模古城改造留下的遗憾。而钟鼓楼,从那晨钟暮鼓中逐渐脱离出来,它们不再被依赖报时,却以更洪亮的声音,把这座古都的故事宣扬给世界。 那来自数千年历史的遥远回响 依然振彻寰宇,直抵未来-参考文献- 吕大防《长安城图》 《旧唐书》 《资治通鉴》《明史》 康熙《陕西通志》乾隆《西安府志》嘉庆《咸宁县志》《西安历史地图集》《西安城区变迁图集》苏芳《西安明代城墙与城门(城门洞)的形态及其演变》 王瑞坤《从长安到西安:唐代之后长安城垣格局的变迁》王瑞坤《风烟幂幂锁楼台:元明清西安府钟楼群体的历史脉络》张锦秋《晨钟暮鼓声闻于天──西安钟鼓楼广场城市设计》刘俊厚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——西安市钟鼓楼广场调研报告与分析》徐智祥,王军《古城之殇——西安传统民居保护现状与问题剖析》 -END- 文案编辑丨沧浪 制图编辑丨禹涵 建模渲染丨马磊 丁雨佳 禹涵 图片来源于: 禹涵 李文博 余明 史影 水锅锅 特别鸣谢: 西安古城钟鼓楼景区

标签:

上一篇:全力守护餐桌上的安全,看江苏专家如何“降伏”禽类疫病难题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业界
更多
手机
更多
测评
软件
数码